一、芦苇纹枯病
芦苇纹枯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病害。
(一)症状表现
染病的芦苇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会出现水渍状的椭圆形或云纹状病斑,病斑中部呈现为灰白色,边缘则呈深褐色。随着病情发展,病斑会逐渐扩大并相互融合,严重时可蔓延至整个叶鞘,导致叶片枯黄,甚至整株芦苇枯萎死亡。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,病斑表面还会产生白色的菌丝体,后期形成褐色的菌核。
(二)发病原因
纹枯病的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,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,菌核萌发产生菌丝,侵染芦苇。一般来说,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传播,如夏季降雨频繁、排水不良的芦苇种植地,容易导致纹枯病的大面积爆发。此外,种植密度过大、氮肥施用过多等因素也会增加芦苇感染纹枯病的风险。
(三)防治措施
农业防治:合理密植芦苇,保持田间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。做好排水工作,避免田间积水,降低湿度。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,减少病原菌的残留。
化学防治:在发病初期,可以选用井岗霉素、甲基硫菌灵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,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,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,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。
二、芦苇锈病
芦苇锈病对芦苇的生长和观赏价值有显著影响。
(一)症状表现
芦苇锈病主要危害叶片,发病初期,叶片上会出现淡黄色的小斑点,随后这些小斑点逐渐扩大,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疱状夏孢子堆,夏孢子堆破裂后会散出黄色的粉末,即夏孢子。到了后期,在叶片的背面会产生黑色的冬孢子堆,冬孢子堆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形。严重感染锈病的芦苇叶片会枯黄、早落,影响芦苇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。
(二)发病原因
锈病病原菌是一种真菌,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。次年春天,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,担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到芦苇上进行侵染。温暖潮湿、多风的环境有利于锈病的传播和流行,尤其是在芦苇生长旺盛期,如果遇到连续的降雨天气,锈病容易迅速蔓延。
(三)防治措施
品种选择:选用抗锈病能力强的芦苇品种,从源头上降低锈病的发病几率。
环境调控:加强芦苇种植地的管理,保持通风良好,合理灌溉,避免过度浇水,降低空气湿度。在发病初期,可以及时摘除病叶,减少病原菌的扩散。
药剂防治:可使用粉锈宁、三唑酮等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,在锈病流行期间,每隔 7 – 10 天喷一次药,连续喷 2 – 3 次。
三、芦苇叶斑病
芦苇叶斑病也是芦苇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。
(一)症状表现
叶斑病主要表现在芦苇叶片上出现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病斑。病斑初期一般为褐色小点,随后逐渐扩大为圆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,病斑中央呈灰白色,边缘为红褐色或深褐色,病斑上有时可见黑色的小粒点,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。病情严重时,病斑相互连接,导致叶片大面积枯黄、坏死,影响芦苇的生长和发育。
(二)发病原因
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或病残体上越冬,翌年条件适宜时,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分生孢子,通过风雨、昆虫等传播途径侵染芦苇叶片。高温多雨的季节、芦苇生长衰弱、种植地土壤肥力不足等因素都容易诱发叶斑病的发生。
(三)防治措施
栽培管理:加强芦苇的养护管理,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,增强芦苇的抗病能力。定期修剪芦苇,改善通风透光条件,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残体,减少病原菌的来源。
化学防治:发病初期可选用多菌灵、百菌清等广谱杀菌剂进行喷雾防治,每隔 10 – 15 天喷一次,连续喷 2 – 3 次,注意药剂的浓度和喷洒均匀度。
原创文章,作者:粥粥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aobaike.com/516.html